司马承祯这篇修心奇文《坐忘论》,全文仅133字,常读可静心、可养心、可悟道。

点击下方卡片,关注国学典藏馆!

图片

《坐忘论》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著,是道家修行的经典之作。

文中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,阐述了“坐忘”的修行境界,强调心为一身之主,修行需收心离境,不执著于外物,方能入虚无、合于道。

此论不仅是修行者的心灵指南,更启示现代人在纷扰中保持宁静,以虚心、安心之法,达到内心的安宁与智慧的升华。

#01. 夫心者,一身之主,百神之帅。静则生慧,动则成昏。

心是人身的主宰,百神的统帅。

心静则智慧生发,心动则陷入昏昧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”

庄子亦云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心若能静,便能洞察世间万物,而不被外物所扰。

反之,若心随外物而动,便会迷失方向,陷入迷茫。

修心之要,首在静心,唯有静心,方能生慧,进而领悟生命的真谛。

#02. 学道之初,要须安坐,收心离境,住无所有,不著一物,自入虚无,心乃合道。

修道之初,当安坐静心,收摄心神,远离外境的纷扰。

心中不执著于任何事物,自然能进入虚无之境,与道相合。这与禅宗的“心斋”之说不谋而合。

心若能如明镜止水,不染尘埃,便能与道相合。

正如慧能大师所言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
修行的关键在于让心回归宁静与空灵,如此方能领悟道的真谛。

#03. 若心起皆灭,不简是非,永断知觉,入于盲定。若任心所起,一无收制,则与凡人元来不别。

若心中生起的念头都被强行压制,不辨是非,切断知觉,便会陷入盲目的定境;

若任由心念随意而起,毫无约束,便与凡人无异。修行并非压制心念,而是要懂得驾驭内心。

孔子云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修行的关键在于自律与自由的平衡。

若一味压抑心念,反而会陷入僵化的状态;若放任心念自由驰骋,又会迷失于世俗的纷扰。

真正的修行,是在自律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,让心既能保持宁静,又能洞察世间万物的真相。

#04. 若烦邪乱想,随觉则除。若闻毁誉之名,善恶等事,皆即拨去,莫将心受。

当心中出现烦乱的邪念时,一旦察觉便要立即去除;

当听到毁誉、善恶等事情时,也要立刻摒弃,不让这些外物影响内心。

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正是因为他的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。

修行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纯净,不被外物所动摇。

只有做到“拨去莫受”,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
#05. 心不受外,名曰虚心;心不逐外,名曰安心。心安而虚,则道自来止。

心不受外界影响,称为虚心;心不追逐外物,称为安心。

心安而虚,道自然降临。

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提到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,这正是对虚心与安心的极致诠释。

虚心使人能够接纳万物,安心则让人能够坚守本心。

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虚心与安心时,便能超脱世俗的束缚,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。

点亮在看、赞和分享,与君共勉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